上周末的德甲赛场上,出现了不和谐的场景:在拜仁客场与霍芬海姆的比赛中,部分“德甲班霸”的极端球迷打出了辱骂霍村老板霍普的横幅,导致比赛中断10多分钟。尽管拜仁主帅弗里克、球员穆勒和董事会主席鲁梅尼格等先后进场劝诫,但球迷们依然“不为所动”。比赛恢复后,两队球员放弃攻防,在中圈倒脚直至比赛结束,以表达对这种行为的不满。
图说:球迷表达对霍普的不满新华社图
不料仅仅几小时后,多特蒙德、科隆和柏林联合等队的极端球迷纷纷“如法炮制”,让本该享受足球激情的周末,笼罩遭一片阴霾下。目前,沙尔克04和勒沃库森等俱乐部已先后发表声明,对相关行为“零容忍”。德国足协和德甲官方更痛心疾首地表示:“这根本不是足球该有的样子,肇事者必须受到严惩!“可让人不解的是,大多数时候都“循规蹈矩”的德甲球迷,为何会对一位80高龄的俱乐部投资人恶语相向?
观念有冲突
自霍芬海姆升入德甲后,围绕在球队老板霍普身上的争议就一直存在,究其原因,便是他跳出了德甲俱乐部多年来拒绝烧钱,理性经营的传统观念,通过赞助商的引入和资金的投入,将霍村打造成了德国商业化程度最高的球队之一。换言之,“霍普事件”背后所暴露的,其实是两种经营观念的冲突。
图说:霍普(左) 新华社图
与早早实现商业化,鼓励外部投资并采用股份制管理的英超和意甲球会不同,大部分德甲俱乐部,还保留着颇具复古意味的“会员制”管理模式。虽然历经几次改革,也掺入了一些股份制的构架,但俱乐部和会员球迷依然拥有相关事务的决定权,外部投资商受限的情况,并没有太多改变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,这种被称为“50+1”的模式,虽然让德甲成为欧洲财务状况最健康的联赛之一,但也对联赛的影响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。于是,德国足协在章程的最后附加了一句:如果一家企业连续经营俱乐部超过20年,就可以申请“50+1”原则豁免权。霍普就是这句话的受益者。
这位从1989年便开始投资霍芬海姆的软件公司CEO,在2000年加大力度,获得了俱乐部96%的股权和49%的表决权,这是“50+1”模式下,外部投资商能够拿到的最高比例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霍普在章程允许的范围内,用超过2.5亿欧元的花费,为俱乐部带来了一座新球场、两个青训基地和无数强援。当时他的做法,已经让不少秉持传统理念的球迷难以接受,不少人嚷嚷着“霍普用钱污染了足球”。而当霍普终于摆脱“50+1”的束缚,霍芬海姆的商业化脚步进一步加快,传统与革新间的冲突,也由此愈演愈烈。
图说:比赛曾一度中断 新华社图
管理存疏失
除了观念不同导致的不正常情绪,德甲联赛在管理方面的疏失,也是霍普事件发酵的重要原因。
其实这并非极端球迷们首次对霍普“发难”。此前,多特蒙德和门兴格拉德巴赫的球迷就因打出侮辱性标语,呼喊不当口号而遭到处罚。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,因为德国足协多年前曾公开宣布“绝不对球迷实行集体性处罚。”本就对霍村和霍普的“拜金”不满,吃到罚单心气不平,加上管理者出尔反尔,球迷们自然“火力开”,一片“反霍”情绪,也被悄然带起。
另外,德甲在球迷入场时的检测不够严格,也成为事件连续发酵的导火索。根据德国媒体披露的消息,拜仁与霍芬海姆一战中出现的横幅,是德甲领头羊的球迷在入场后制作的。“当时他们只带了许多胶布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。”警方的说法证明了霍芬海姆主场安检的无奈。可问题在于,有了多特蒙德和门兴的教训在前,对球迷物料的检查是否应该提高等级?后续的比赛中为何还有相似的标语出现?这些问题,不仅需要德甲的管理运营方总结反思,也给包括中超在内的其他联赛,敲响了警钟。
皇马名宿迪斯蒂法诺曾说“在足球场上不能有敌人,更不能伤害任何人,因为所有热爱这项运动的人,都是我的朋友。”但愿这些不光彩的画面,能从此远离足坛,让那片无数人深爱的绿茵场,回归切磋技艺、传递正能量的本质。(新民晚报记者 陆玮鑫)
声明:本文由入驻编辑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平台立场,如有侵犯您的合法利益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即时修改或删除。